2020年全国人大代表朱婷提出,要向前推进体育教育的“门户”,启蒙要从学龄前儿童做起,这是她观察的结晶,作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在国外经历了丰富的职业生涯后的反思和沉淀。
2016年至2019年,朱婷征战世界最专业、最高水平的土耳其女排超级联赛,并多次参加欧洲乃至世界的各项国际赛事。通过观察和了解,她深刻体会到国内外体育文化的差异。
“比如,我发现我和队友的成长路径完全不同,”朱婷说。
众所周知,朱婷从小就不打排球。她出生在河南农村,童年生活基本与体育无关。直到2007年,她才13岁,因为比同龄人高,被老师推荐去体校。在尝试其他运动无果后,她开始学习排球。
留学期间,朱婷与来自欧美的俱乐部队友聊天,发现他们与体育的接触更早。“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和父母、兄弟姐妹或社区里的朋友一起玩,参加各种运动。” 进入小学后,这些孩子参加了学校系统开设的体育课,身体发育和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得到加强。“所以也许他们没有我们那么长的专业训练时间,但他们接触运动的机会更多,接触面更广,他们在球场上的机动性、判断力和敏感性都比我们好。”
更重要的是,朱婷发现自己的队友之所以选择这条路,是因为他们年轻时喜欢排球。在公寓附近公园的空地上,她经常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去玩运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可以踢一场足球或排球。
“有时候路过的时候,我会站着不动,看一会儿,因为孩子和父母一起运动,是我很羡慕的场景,但在国内很少见。” 朱婷说,“我们的女排训练馆和附近的体育场,经常看到孩子专程去练运动,孩子们在里面练习排球 建议,家长要么坐在外面玩手机,要么想让孩子坐在一旁严格监督训练,比教练还兴奋,直接去指导孩子,到最后,大人往往急着孩子哭闹分手不开心。看着这样的一幕,我会想:我能有兴趣练习这样的运动吗?说到底,这是我们的运动理念和习惯。”
在朱婷看来,我国体育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家庭体育氛围和体育理念缺失,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仍不容乐观,儿童青少年运动种类少、时间晚、体弱。基本素质。她开始思考:我国现在高度重视体育教育,正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促进全民强身健体。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让运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所谓体育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从何而来?
“通过思考和研究,我认为体育教育的门槛应该前移到学龄前儿童。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体育启蒙,尽早在孩子心中播下体育参与的种子,让体育成为终身的习惯。这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也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
最后,朱婷的思想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重视儿童体育启蒙,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儿童体育教育,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政策,加大对儿童体育的资源投入;建立和完善幼儿园体育教育体系和环境;全方位加强家长对儿童运动的了解和实践;构建“社会、幼儿园、家庭”三位一体,推动儿童体育的实施和推广。
在提案中,朱婷从三个层面谈了具体的想法: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排球 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儿童体育教育;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保险政策;开展体育启蒙教育理念宣传活动;鼓励企业参与,加大对儿童体育的资源投入;
从幼儿园的层面,要规范和完善少儿体育的内容标准和教学大纲;定期对少儿体育教师进行考核和培训;注意儿童体育活动的保健和安全措施;积极营造少儿体育氛围;
从家庭层面,家长要提高对孩子运动的认识;大力推广亲子运动会,让体育文化生根发芽。
在朱婷看来,重视儿童体育与加强文化教育并不矛盾。事实上,“体教融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她说出来了。
“从我的经验来看,虽然我的专业是排球,但我可以直接体会到文化课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看似与体育无关,但实际上它可以帮助我提高对排球的理解,也有助于是因为我在排球场上的积累,因为很多道理是相似的,所以两者的相互启发,可以帮助我更有效地消化和理解很多东西。” 朱婷说:“科学研究证实,‘四肢发达,头脑更清醒’,运动对学习成绩或工作表现都有帮助。”
朱婷说,“体育教育”本质上应该是相辅相成,相辅相成,目的是帮助个人有效学习,提高成绩。“以前我们是分开看两个东西的,突然想整合起来有点困难。我觉得更好的解决办法是养成习惯,真正促进人才发展,让‘体育’”早点开始,更自然地融合,就是从学龄前儿童开始。”
提出建议的朱婷,不会把自己的想法留在嘴边。她说,她会利用业余时间来推广体育运动,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