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发明了什么毁灭性武器

你想了解特斯拉发明了什么毁灭性武器吗?下面有亮点网小编为你带来特斯拉发明了什么毁灭性武器的详细介绍!

你相信吗?其实科幻电影中那些毁灭性极强的粒子束武器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70年前就已经被研发出来了。据一份FBI解密的档案显示,美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秘密发展这种武器,而这种武器的发明者就是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他将这个发明称之为:死光(Death Ray)。

特斯拉发明了什么毁灭性武器:死光(Death Ray)

?一切得从特斯拉的去世说起。根据FBI解密的档案显示,事实上特斯拉并不是在1943年1月7日去世的,而是1月6日清晨——为何要把他的死讯延长一天成为1月7日?这其中最大的关键就是要运作特斯拉手稿的去向,包含搞假遗嘱、假授权书等等,并以“为了国家安全”为理由将这些手稿没收并封存了起来,最终在军警的保护下,两辆卡车将这些手稿送到了FBI总部。虽然美国后来把极少数没用的特斯拉个人文件归还南斯拉夫的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馆,但绝大多数的手稿都留在了美国,这也让美国的科技在三十年间突飞猛进,傲视全球。

为什么当年美国政府要那么大动干戈的“没收”特斯拉的手稿?据另一份FBI解密的档案显示,这些手稿中,美国政府最关心的还是关于死光的内容,也就是如今我们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那些粒子束武器。因为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每个国家都在垂涎特斯拉的这些手稿,就等他死后第一个破门而入来进行搜刮,所以为了不让死光的核心技术流入他国手中,FBI在特斯拉晚年时就已经在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虽然有资料显示特斯拉在晚年以“科学交流”的名义频繁出入欧洲各国,并且每次都带了多个文件箱,但FBI察觉到他的这一怪异举动后还是限制了他的出境,并将他软禁在了纽约的一个旅馆里直到他逝世,而且有说法认为特斯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想让美国独吞这些宝贵资料,并将一部分手稿交给了一些当时的欧洲强国,以平衡未来世界的格局,防止美国称霸世界。

特斯拉发明了什么毁灭性武器:死光(Death Ray)

?而且值得注意的,据解密的一份写给FBI时任局长约翰·埃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的报告显示,在特斯拉逝世后的第二天,为了防止特斯拉的其它重要资料外泄,FBI也在秘密计划逮捕一切与特斯拉有关的人员,尤其是他的侄子前南斯拉夫内政部长萨瓦科·科萨洛维奇(Sava Kosanoci),因为科萨洛维奇要保住特斯拉的这些手稿,并试图将其转移到欧洲,而FBI担心手稿中的资料会被欧洲国家利用来对付美国,所以打算以入室抢劫的罪名逮捕他。

此外这份报告中还用大篇幅的指出,特斯拉发明的死光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性,并建议FBI要不惜一切代价控制特斯拉所有关于死光的研究手稿,以防这个“宝贵的战争和防御武器”落入他国手中。

特斯拉发明了什么毁灭性武器:死光(Death Ray)

“我们应该抹除一切关于特斯拉的信息,必要时也要弄死萨瓦科·科萨洛维奇…总之绝对不能让敌人得到特斯拉的手稿,尤其是关于死光的部分。”——1943年1月9日的FBI备忘录。

有趣的是,在1945年10月26日,特斯拉的徒弟博伊斯·菲茨杰拉德(Boyce Fitzgerald)由3名士兵护送出现在了位于纽约的FBI总部办公大楼,并出示了一张由陆军将军克雷格亚签署的信件,要求带走所有特斯拉的手稿。而之后时任FBI局长胡佛在10月28日的工作备忘录中写道:

?“虽然菲茨杰拉德只是一个二等兵,但却确是一个聪明的科学家,他知道特斯拉的所有秘密,并参与过死光的研究。”

特斯拉发明了什么毁灭性武器:死光(Death Ray)

?由于FBI一直都在声称他们只是“代为保管”特斯拉的手稿,并没有对手稿进行任何研究,再加上后来各种科幻电影的渲染,所以一直以来,对于死光这种武器,人们都认为是不存在的。然而,近年来许多的FBI解密档案显示,特斯拉在致力于人类走出地球的同时,也在考虑着如何抵御外星人的入侵,而死光就是他看来最好的地球防御武器。在特斯拉完成于1937年的《引力的动态理论》(The Dynamic Theory of Gravity)中就有提到:死光的主要目的是预防“邪恶外星人”的攻击以及摧毁外太空的陨石,并非用来让地球人之间互相残杀。

以上就是有亮点网(www.youliangdian.com)提供的关于特斯拉发明了什么毁灭性武器的内容,内容仅作为参考,不保证其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www.youliangdian.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2712.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www.youliangdian.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