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历代皇帝顺序列表

你想了解南北朝历代皇帝顺序列表吗?下面有亮点网小编为你带来南北朝历代皇帝顺序列表的详细介绍!

南北朝皇帝顺序是怎样的?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共169年。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那么,你知道南北朝历代皇帝分别是谁吗?下面本文为大家介绍南北朝各位皇帝,一起去看看吧!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420年—422年在位)。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史称刘宋或南朝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出征北魏,结果还未来得及出兵,便于同年病逝。

刘义符(406年12月6日-424年),即宋少帝(422年―424年6月在位),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小字车兵,宋武帝刘裕长子,永初三年(422年)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景平”。刘义符在位时居丧无礼,又好为游狎之事。青春少年,童心未泯,但知玩耍嬉戏,什么父丧,什么军国大事,更不放在心上。群臣谏言,一概不听。魏兵犯境,作战失利,将军自劾,国人惊惶,他也不管,真个是无忧无虑,得快乐时且快乐,不作杞人去忧天。景平二年(424年),被徐羡之、檀道济等人所废,不久被杀。

刘义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即宋文帝(424年-453年在位),小字车儿,中国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刘义隆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由是“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元嘉三十年(453年),刘义隆被太子刘劭弑杀。时年四十七岁,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

刘劭(约426—453年),字休远,彭城绥里(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第四位皇帝(后世史书未将他列入南朝宋帝王世系中)。宋文帝刘义隆长子,宋孝武帝刘骏、宋明帝刘彧长兄。母为皇后袁齐妫。刘劭六岁时被立为太子,成人后纳黄门侍郎殷淳之女为太子妃。元嘉三十年(453年),因巫蛊之事,宋文帝刘义隆欲废太子。刘劭得知后,遂与始兴王刘濬共谋,率兵夜闯皇宫,杀父弑君,自立为帝,改元“太初”。仅在位三个月,即被率兵讨逆的武陵王刘骏击溃,兵败被俘杀,史称元凶。

宋孝武帝刘骏(430年―464年),字休龙,小字道民,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南朝刘宋第五位皇帝(453年—464年在位)。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刘劭弑帝之后,夺取了皇位。刘骏在位期间,政治上,推行了系列改制举措,削弱士族权力,大力提拔寒门,并通过改置州镇和设立典签加强对地方和宗室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他推行土断,赦免奴婢和军户,抑制兼并,限制士族封山占水,设立台使,改革税制,并改铸钱币。大明八年(464年)五月,刘骏病逝,年三十五,在位十二年。

刘子业(449年2月25日—466年1月1日),即宋前废帝(464年—466年在位)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第六位皇帝。大明八年(464),宋孝武帝去世,刘子业即位,改元永光,大赦天下。刘子业在位时,凶残暴虐,滥杀大臣,就连他的叔叔也没能幸免。刘子业是历史上出名的暴君和乱伦皇帝,将自己的姑姑纳入后宫为妃,与同母姐姐乱伦。曾命令宫女赤裸身体相互追逐、戏笑,有拒不从命的就杀死。景和元年冬月(466年1月),因刘子业的乱伦残暴,被叔叔湘东王刘彧等人弑杀,时年十七岁。

刘彧(439年12月9日—472年5月10日),即宋明帝(465年—472年在位),彭城绥舆里(今江苏徐州市)。初封淮阳王,后改封湘东王。前废帝时,为南豫州刺史。景和元年(465年)即位,改元泰始。执政前期众亲王及方镇相继叛变,朝廷频繁动武平乱,国力逐渐耗损。北魏也趁机侵略,占领山东、淮北等地区,北朝国力自此超越南朝;刘彧为防范宋孝武帝刘骏诸子夺取皇位,杀尽诸侄子,致使刘骏绝后;晚年尤多忌讳,文书奏折不得出现讳字,犯禁者一律诛杀。泰豫元年(472年)驾崩,享年三十四岁,谥号明帝,庙号太宗。

刘昱(463年3月1日—477年8月1日),字德融,小字慧震,彭城绥舆里(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第八任皇帝,宋明帝长子,母为贵妃陈妙登。大明七年(463年)出生,少时聪明好动。泰始二年(466年),立为皇太子。。刘昱成年后天性好杀,身边常带着针、凿、锯,只要左右侍从稍有不如他意,他就要加以残杀,一天不杀人便怏怏不乐。泰豫元年(472年)即皇帝位。在位凶狠残暴。元徽五年(477年)七月七日,被杨玉夫等人杀害,时年十五岁,追废为苍梧王,史称宋后废帝。

刘准(467年—479年),即宋顺帝(477年—479年在位),字仲谋,小字智观,南朝宋末代皇帝。泰始七年(471年)封为安成王,又拜为抚军将军;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后任扬州刺史;元徽二年(474年)晋车骑将军、都督扬南豫二州军事;元徽四年(476年),又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元徽五年(477年)七月八日,在萧道成的拥立下即皇帝位。名义上是皇帝,但是权力都掌握在萧道成手中。升明三年(479年),被迫禅位于萧道成。同年五月六日,被杀于丹阳宫,终年十三岁。

齐高帝萧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字绍伯,小名斗将,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属山东省临沂市),南北朝时期南齐开国皇帝(479年—482年在位)。升明元年(477年),萧道成杀后废帝刘昱,立顺帝刘准,被封齐王,总掌军国大权。升明三年(479年),受刘准禅让,即皇帝位,国号齐,史称南齐。萧道成戒于刘宋灭亡之弊,务从俭约,减免百姓逋租宿债,宽简刑罚。建元四年(482年),萧道成去世,年五十六。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泰安陵。

齐武帝萧赜(440年—493年8月27日),字宣远,小名龙儿,建元四年(482年)到永明十一年(493年)在位,年号永明。建元四年(482年),齐高帝萧道成去世,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齐武帝在位期间,十分关心百姓疾苦,齐武帝还下令多办学校,挑选有学问之人任教,以培育人们的德行。武帝以富国为先,不喜欢游宴、奢靡之事,提倡节俭。还延续其父萧道成的检籍政策。永明十一年(493年)8月27日,齐武帝萧赜去世,终年五十四岁,庙号世祖,谥号武皇帝,葬于景安陵。

萧昭业(473年—494年9月5日),字元尚,小字法身,南北朝时期南齐第三任皇帝,493年—494年在位。永明十一年(493年)末齐武帝死后,萧昭业即位,改年号为隆昌。同时由萧子良与萧鸾辅政。他即位之后便原形毕露,不但滥发赏赐,又与庶母霍氏通奸,并且过着十分浪费奢靡的生活,毫无一国之君的姿态,并架空涉嫌夺位的萧子良,赐死王融,朝政都委托西昌侯萧鸾处理。还在丧期,就恢复奏乐。隆昌元年(494年),被萧鸾杀死,终年21岁,萧昭业在位1年,葬处不明。

萧昭文(480年―494年),字季尚,南兰陵(治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第四任皇帝,在位仅七十五天(494年7月25日—10月10日在位)。萧昭文初封临汝公,后改封新安王。历任辅国将军、济阳太守、南豫州刺史、中军将军、扬州刺史等。隆昌元年(494年)七月,辅政大臣西昌侯萧鸾弑杀萧昭业,立萧昭文为帝,改元延兴。萧昭文虽然身居帝位,但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萧鸾手中。延兴元年(494年)十月,萧鸾废萧昭文为海陵王,自立为帝。十一月,萧昭文被萧鸾所杀,终年十五岁,谥号恭王。

萧鸾(452年―498年9月1日),即齐明帝(494年12月5日―498年9月1日在位)。隆昌元年(494年),萧鸾废杀萧昭业,改立其弟萧昭文;不久又废萧昭文为海陵王,自立为帝。因即位合法性不足,称帝后,将齐高帝、齐武帝子孙三十余人几乎全部诛戮殆尽。萧鸾任内长期深居简出,要求节俭,停止各地向中央的进献,但私下却很奢侈。萧鸾晚年崇尚道教与厌胜之术。永泰元年(498年),萧鸾病重去世,葬于兴安陵,庙号高宗,谥号明皇帝。

萧宝卷(483年—501年),字智藏,齐明帝萧鸾次子,南朝齐第六位皇帝(498年—501年在位)。萧宝卷危局登基,废杀六位辅政大臣,肃清朝野,政由己出。他平定了将领陈显达和崔慧景的叛乱,但因裴叔业降魏,南齐丢掉了南豫州。为了消灭盘踞在雍州的萧衍,萧宝卷使用了刺杀和借刀杀人都没有成功。永元三年初(501年),萧衍在襄阳起兵。同年十月,萧宝卷被宦官黄泰平、张齐所害,年仅十九岁。萧衍贬他为东昏侯,谥号炀。

萧宝融(488年—502年5月2日),即齐和帝(501年—502年在位) 。萧宝融初封随郡王,后改封南康王,历任冠军将军、西中郎将、荆州刺史等。中兴元年(501年),萧衍立萧宝融为帝,并发兵攻打萧宝卷。萧衍进入建康后,于中兴二年(502年)将萧宝融接入建康。同年,萧宝融封萧衍为梁王,不久萧衍以萧宝融名义杀害东王萧宝晊兄弟,后又杀掉齐明帝其他儿子。不久萧宝融便被迫禅位与萧衍,南朝齐至此灭亡。萧衍即位后,萧宝融被封为巴陵王,居于姑孰。不久,被萧衍派人杀害,时年十五岁,葬于恭安陵,谥号和皇帝。

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中兴二年(502年),萧衍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萧衍统治初期,尚能留心政务,对宋、齐以来的种种弊端有所纠正,他为了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采取了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兼以讨伐的方针。他在位晚期,随着功成业就、年事增高,开始怠于政事,又沉溺佛教。

萧正德(?—549年8月8日),字公和,南北朝时期萧梁宗室。梁文帝萧顺之之孙,临川靖惠王萧宏第三子,梁武帝萧衍之侄。萧正德少年时期凶残邪恶,喜爱招致亡命之人。起初为梁武帝萧衍养子,萧衍长子萧统出生后,萧正德回归本宗,后封西丰县侯。普通六年(525年),被授为黄门侍郎,兼轻车将军。不久,萧正德投奔北魏,次年回朝。大通四年(532年),授信武将军、吴郡太守。又被封为侍中,封为临贺王,加左卫将军。侯景之乱后,自立为帝,改元正平。不久降为大司马。因此对侯景心怀怨言,正平二年(549年)为侯景所杀。

萧纲(503年―551年),即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贵嫔丁令光,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文学家。由于长兄萧统早死,萧纲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萧纲在雍州刺史任上,曾经发教原减民间资费、又发教革除贪惰。在东宫时,视察京师监狱,同情囚徒配役既枉且滥,上启论事。太清三年(549年),爆发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葬于庄陵。萧纲因其创作风格,形成“宫体”诗的流派。

萧栋(?—552年),字元吉,南朝梁朝的第三代皇帝。梁武帝萧衍曾孙、昭明太子萧统之孙、豫章安王萧欢之子。史称豫章王、淮阴王。梁大宝二年(551年),侯景废梁简文帝萧纲之后,立萧栋为皇帝,改元天正;当时人因而知道萧栋不可能终居帝位。于是定年号为天正,追尊祖父昭明太子为昭明皇帝,父亲安王为安皇帝,金华敬妃蔡氏为敬皇后。四个月后侯景废萧栋为淮阴王并自立为汉皇帝,并将萧栋与其弟萧桥、萧樛囚于密室之中。梁元帝收复建业后,萧栋与其弟都逃出密室,但之后都被梁元帝派人将其沉入水中杀害。

萧纪(508年—553年8月5日),字世询,又字大智,为梁武帝萧衍第八子,梁元帝萧绎之弟。自小勤学,不好轻华。后封武陵郡王。梁武帝死后,萧纪于公元552年4月于成都自立为帝,年号天正,在位2年。公元553年8月为萧绎部将樊猛杀死。萧纪称帝之后就面临西魏的进攻与梁元帝的讨伐;后萧纪被被梁元帝的部将樊猛所俘,与其第三子萧圆满被杀于硖口,萧纪享年四十六岁。萧纪曾在彭山县东三十里操练水军,后人就在该处修建了一座寺庙称为“武陵寺”用以纪念他,可惜后来毁于战火。

萧绎(508年9月16日―555年1月27日),即梁元帝(552年―554年在位),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萧绎即帝位之后,派兵往益州消灭擅自称帝的弟弟、武陵王萧纪,同时也请求西魏出兵。554年,萧绎给西魏宇文泰写信,要求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又极为傲慢。宇文泰大为不满,命令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等率军五万进攻江陵。萧绎战败投降,不久为萧詧以土袋闷死,江陵“阖城老幼被虏入关”,后葬于颍陵。

萧渊明(?―556年6月2日),即梁闵帝(555年7月—9月在位),又作萧明、萧深明,字靖通,南梁皇帝,梁文帝萧顺之之孙,长沙宣武王萧懿之子,梁武帝萧衍之侄。初封贞阳侯。太清年间(547年—549年),任豫州刺史,承圣三年(554年),萧渊明的堂兄梁元帝萧绎被西魏杀害,承圣四年(555年)萧渊明被北齐立为傀儡皇帝。不久被陈霸先废黜,改立萧方智为皇帝。9月29日萧渊明退位,被任命为太傅、封建安公。后因毒疮发作病死。

萧方智(543年―558年),即梁敬帝(555年—557年在位),南朝梁末代皇帝。初封兴梁侯,后改封晋安王,出任平南将军、江州刺史。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遇害。王僧辩、陈霸先商定,以萧方智为梁王、太宰,承制行事。承圣四年(555年)九月,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改元绍泰,是为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南朝梁灭亡。陈霸先封萧方智为江阴王。永定二年(558年),陈霸先派人将萧方智杀害,终年十六岁,谥号敬皇帝。

萧詧(519年―562年),一作萧察,字理孙,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南北朝时期西梁(后梁)皇帝,西梁政权建立者,555年―562年在位。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打并平定江陵。次年,西魏立萧詧为梁主,年号大定。仅辖江陵一州之地,上疏称臣,奉西魏正朔,是为西梁。大定四年(558年),萧詧派遣王操掠取湘州长沙、武陵、南平等郡。大定八年(562年),萧詧去世,谥号宣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平陵。

萧岿(542年-585年),字仁远,西梁宣帝萧詧第三子,南北朝时期割据政权西梁的第二位皇帝,公元562年—585年在位。西梁大定八年(562年)萧詧去世,萧岿继位,次年改元天保。萧岿的马军主马武、吉彻等人击败吴明彻。吴明彻退守公安。萧岿才回江陵。天保十年(572年),华皎朝见周武帝。到襄阳时向宇文直请求借给数州,用来帮助西梁,宇文直遣使上报周武帝,周武帝把基、平、鄀三州划归萧岿。后得周武帝赏识、隋文帝礼遇。开皇五年因病去世,终年四十四岁,共在位二十三年,葬于显陵,谥号孝明皇帝,庙号世宗。

萧琮(558年―607年),字温文,西梁宣帝萧詧之孙,西梁政权后一位皇帝,585年―587年在位。萧琮初封东阳王,后被立为太子。开皇五年(585年),萧岿去世,萧琮继位,年号广运。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征召萧琮入朝,萧琮的叔父萧岩和弟弟萧瓛反叛投降陈朝,隋文帝于是废黜西梁,任命萧琮为上柱国,封莒国公。隋炀帝继位后,萧琮深受亲近器重,任内史令,改封梁公。后因民间童谣说西梁将要兴盛,遭致隋炀帝忌恨,于大业三年(607年)废萧琮为庶民,同年萧琮去世,追赠左光禄大夫。

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汉太丘长陈寔之后,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557年—559年在位)。陈霸先出身低微,受萧暎赏识,随任为广州府中直兵参军,不久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通过平定“侯景之乱”,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太平二年(557年)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大陈,改元永定。掌权后平叛之战主要有三:平王僧辩余部之战、平萧勃之战、平王琳之战。永定三年(559年),陈霸先驾崩,年五十七,在位三年。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万安陵。

陈文帝陈蒨(520年,一说522年—566年5月31日),一作茜,又名昙蒨、荃菺,字子华。太平二年(557年),陈武帝即位,封为临川王。永定三年(559年8月17日),陈霸先去世,宣皇后与中书舍人蔡景历等定计秘不发丧,召其还朝,立为帝。改元天嘉。曾平湘州王琳、临川周迪、豫章熊昙朗、东阳留异、建安陈宝应之乱。陈蒨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天康元年四月二十七日(566年5月31日),陈文帝陈蒨去世,遗诏皇太子陈伯宗继承帝位。

陈伯宗(554年6月12日或552年6月20日—570年5月),即陈废帝(566年到568年在位)。天康元年(566年)四月,陈伯宗在陈文帝死后即帝位,由于陈伯宗年幼,便以叔父安成王陈顼为司徒、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于是政局都为陈顼所掌握。次年改年号为光大,陈顼晋位为太傅,准许佩带剑履上殿。光大二年(568年)11月,陈顼叛逆废陈伯宗为临海王,自立为帝,是为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陈伯宗去世,年仅十九岁,葬于陈废帝陵(临海王墓)。

陈顼(530年8月14日—582年2月17日),即陈宣帝(569年—582年在位),又名陈昙顼。光大二年(568年),陈顼废陈伯宗,自立为帝,改年号为太建。他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民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总的来说,陈顼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政治也较为清明。太建十四年(582年),陈宣帝陈顼去世,终年五十三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高宗,葬于显宁陵。

陈叔宝(553年12月或554年1月-604年),即陈后主(582年—589年在位)。陈叔宝在位之前,陈宣帝的次子、陈叔宝的弟弟陈叔陵一直有篡位之心,刺杀陈叔宝未遂,反被杀,陈叔宝即皇帝位。陈叔宝在位期间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祯明三年(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后在洛阳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号炀,葬于洛阳邙山。

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即北魏道武帝(386年—409年在位),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前秦太初元年(386年),十六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在牛川即位为代王,建元登国。又在当年四月改称魏王。北魏皇始三年(398年),拓跋珪正式定国号为“魏”,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并升格为“皇帝”。拓跋珪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晚年则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北魏天赐六年(409年)的宫廷政变中被儿子拓跋绍刺杀,终年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拓跋嗣(392年-423年),即北魏明元帝(409年―423年),鲜卑族人,鲜卑名木末。太子拓跋嗣在409年十月十七日(11月10日)登基,改年号“永兴”,为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年),明元帝拓跋嗣进攻刘宋得胜回来,此役称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战争,北魏获得胜利,攻占虎牢关,夺取刘宋领土三百里。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六日(12月24日),明元帝因攻战劳顿成疾而终,享年32岁,谥号明元皇帝,庙号太宗。

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即北魏太武帝(424年―451年在位),字佛狸伐,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拓跋焘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果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指挥灵活。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因而多获胜利。治军严格,赏不遗贱,罚不避贵。在生活中,朴素节俭,威武豪迈,刚毅自律,直爽坦率,从谏如流。但是在晚年刑罚过于残酷,诛戮过多。北魏正平二年(452年),拓跋焘被中常侍宗爱杀害,时年四十五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拓跋余(?―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子,景穆帝拓跋晃异母弟,母闾左昭仪,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四位皇帝,公元452年二月至452年十月在位,一共仅232天。拓跋余自认为自己没有按照长幼顺序登上皇位,便厚赐大臣以收买人心,一个月的时间,国库挥霍一空。加之拓跋余喜欢醉酒,纵情声色犬马,喜好野外狩猎,出入没有限度。又不过问国家大事,边境告急,不出兵救助,致使百姓愤恨。永平二年(452年),宗爱利用拓跋余祭祀宗庙之机,派小黄门贾周等人在夜晚杀死拓跋余。

拓跋濬(440—465年),即北魏文成帝(452年―465年在位),代郡平城人。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五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长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母为恭皇后闾氏。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六月二十一日,拓跋濬出生于东宫,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拓跋焘,拥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同年十月,宗爱弑杀拓跋余,尚书陆丽等拥立拓跋濬即位,是为文成帝。拓跋濬即位之后,便诛杀宗爱。在位期间,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和平六年(465年),拓跋濬病逝,时年二十六岁,谥号文成皇帝,庙号高宗,葬于金陵。

拓跋弘(454—476年),即魏献文帝(465—471年在位),鲜卑名第豆胤,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长子。和平六年(465年)五月,父亲拓跋濬逝世,随后,拓跋弘登基为帝。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皇兴三年(469年),将襁褓之中的长子拓跋宏立为太子。献文帝即位后,继续执行道武帝拓跋珪的政策,他在平城等地建起大量房屋,并将塞外的鲜卑人及其他胡人内迁到关东地区。承明元年(476年7)突然死亡(一说为由于杀了冯太后宠爱的大臣,被冯太后毒死)。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33岁,谥号孝文帝。

元恪(483—515年),即北魏宣武帝(499—515年在位),司州河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八位皇帝。太和七年(483年),出生于平城宫。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被立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去世,元恪即位。在位期间,北魏对南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攻取南朝梁的四川之地,而且北击柔然,领土疆域大大向南拓展,国势盛极一时。在位后半期,外戚高肇专权,朝政一片黑暗,北魏逐渐衰弱。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崩于式乾殿,终年三十三岁,庙号世宗,谥号宣武皇帝,葬于景陵。

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即北魏孝明帝(515年―528年在位),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去世,元诩即位,是为孝明帝。元诩即位后,其母胡氏开始擅权乱政,直接导致北魏土崩瓦解。武泰元年(528年),元诩对胡氏专权非常不满,于是发密诏命尔朱荣率兵前来帮忙。不料密诏被查出,胡氏看后大怒,于是毒杀元诩。元诩终年十九岁,谥号孝明皇帝,庙号肃宗,葬于定陵。尔朱荣闻讯,追查孝明帝的死因,另立长乐王元子攸。孝明帝之死是北魏变乱的开端。

北魏幼主元钊(526年—528年),鲜卑族,孝文帝元宏曾孙,京兆王元愉之孙,临洮王元宝晖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在位仅四十五天。同年二月二十七日(528年4月2日),因发觉真相不可藏,便改立年仅3岁的元钊为帝,天下震惊,认定太后害死孝明帝,将领尔朱荣遂带兵讨伐。四月十一日(528年5月15日),占领京师洛阳,元钊及胡太后被俘。尔朱荣将幼主元钊和胡太后押送至黄河。胡太后在尔朱荣面前说了许多好话,尔朱荣不听,下令将幼主元钊和胡太后沉入黄河,拥迎长乐王元子攸即位,是为孝庄帝。

元子攸(507—531年),即北魏孝庄帝(528年—530年在位),字彦达,河南洛阳人。元子攸姿貌俊美,有勇力。年轻时作为孝明帝元诩伴读,颇为友爱。初封武城县开国公,拜中书侍郎、城门校尉,迁散骑常侍、御史中尉。孝昌二年(526年),进封长乐王,加侍中、中军将军。永安三年(530年),孝庄帝诱杀权臣尔朱荣、元天穆。后尔朱兆攻破洛阳,元子攸被掳北上,勒死于晋阳三级佛寺,时年二十四岁。太昌元年(532年),追尊庙号敬宗,谥号孝庄皇帝。

元晔(509—532年),字华兴,河南洛阳人。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十一位皇帝,530—531年在位,初封长广王。太武帝拓跋焘玄孙,景穆帝拓跋晃曾孙,南安惠王拓跋祯之孙,扶风王元怡次子。权臣尔朱荣被孝庄帝元子攸杀死后,尔朱氏军阀为反对元子攸,永安三年(530)十月,尔朱兆与尔朱世隆拥立元晔为帝,年号建明,成为尔朱氏手中的傀儡。太昌元年(532)五月,高欢指使孝武帝毒死节闵帝;十一月,高欢以东海王元晔、安定王元朗与尔朱氏有牵连,指使孝武帝于同日将二人赐死。

元恭(498年—532年6月21日),即北魏节闵帝(531年至532年在位),字修业,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广陵惠王元羽之子。母王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十二位皇帝。元恭于正始年间袭封其父的广陵王爵位,历任散骑常侍、仪同三司等。永安三年(530年),尔朱荣堂弟尔朱世隆,杀害元晔,立元恭为帝。太昌元年(532年),被高欢所废,其后毒死。后来西魏为他上谥号节闵皇帝,东魏则称其为广陵王或前废帝。

元朗(513—532年),字仲哲,河南洛阳人。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十三位皇帝(531年—532年在位),太武帝拓跋焘五世孙,景穆帝拓跋晃玄孙,南安惠王拓跋桢曾孙,章武恭王元彬之孙,章武庄武王元融之子。元朗,即后废帝,字仲哲,是章武王元融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程氏。幼年以聪明著称。永安二年(529年),担任肆州鲁郡王后军府录事参军、仪同开府司马。他早年为勃海太守。531年被高欢立为皇帝。翌年高欢攻入洛阳后,他被迫逊位,封安定郡王,邑一万户。数月后与东海王元晔一同被杀。史称安定王或后废帝。

魏孝武帝元修(510年—535年2月3日),一作元脩,字孝则,河南洛阳人。北魏末代皇帝,北魏永熙元年(532年)到永熙三年(534年)在位。元修生性沉厚,遍体有鳞文,颇好武事。永安三年(530年),封为平阳郡王。普泰初年,转任侍中、镇东将军、仪同三司、兼为尚书右仆射,加侍中、尚书左仆射。中兴二年(532年),高欢拥立他为皇帝。元修死后被宇文泰下令埋进草堂佛寺,十余年后才得正式落葬,陵号云陵。西魏追加谥号孝武皇帝,东魏上谥号为出帝。【 详细>>】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524年—552年1月21日),鲜卑族,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孙,清河文献王元怿之孙,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南北朝时期东魏皇帝。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至东魏武定八年(550年)在位。武定八年(550年),继任父兄之职的北齐文宣帝高洋见篡魏之时机已到,于次年迫帝禅位于己,改国号为齐,东魏灭亡。北齐封元善见为中山王,邑一万户。禅位后次年被高洋以毒酒毒死,年仅二十八岁。天保三年(553年)二月,北齐上谥号孝静皇帝,将元善见葬于邺县漳河以北。

北齐神武帝高欢(496年—547年),字贺六浑,原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出身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兵户之家。因祖父高谧犯法,移居怀朔镇,成为鲜卑化汉人。高欢早年参加杜洛周起义军,归顺葛荣,成为亲信都督。后叛降尔朱荣,并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任第三镇酋长、晋州刺史。普泰二年(532年),起兵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年)十月,高欢逼走孝武帝,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正月,高欢病逝于晋阳家中。

高澄(521年―549年9月15日),字子惠,祖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生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神武帝高欢长子,东魏权臣,政治家、军事家。高欢死后,高澄继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坐镇晋阳。击溃叛将侯景,以反间计乱梁,拓两淮之地,收复河南,在短期内团结东魏统治阶层,顺利掌控了东魏政权。武定七年(549年),高澄完成夺取东魏皇位的准备工作,受禅前夕为膳奴所刺杀,年仅29岁。其弟高洋建立北齐之后,追谥高澄为文襄皇帝,庙号世宗。

齐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字子进,鲜卑名侯尼干,原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因生于晋阳,一名晋阳乐。文宣帝高洋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厉行改革,劝农兴学,编制齐律。其时,重用杨愔等相才,删削律令,并省州郡县,减少冗官,严禁贪污,注意肃清吏治;前后筑北齐长城四千里,置边镇二十五所,屡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出击萧梁,拓地至淮南。文宣帝高洋执政后期以功业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费无度,终饮酒过度而暴毙,终年三十四岁。

高殷(545年―561年),字正道,小字道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文宣帝高洋嫡长子,母亲是北齐昭信皇后李祖娥。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二任皇帝(559年―560年在位)。高殷聪慧夙成,宽厚仁智。天保元年(550年),册立为皇太子。天保十年(559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去世,皇太子高殷即位,改元乾明。乾明元年(560年),皇叔常山王高演篡位,废黜年少的皇帝高殷为济南王并迁居别宫。皇建二年(561年),高殷为高演所杀害,时年十七岁。太宁二年(562年),葬于武宁,谥号闵悼皇帝,庙号恭宗。

齐孝昭帝高演(535年—561年),字延安,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三位皇帝,神武帝高欢的第六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武成帝高湛同母兄弟。皇建元年(560年),高演发动政变,废黜侄子高殷为济南王,自立为帝,改元为皇建。高演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兼盛,注意民生问题,释放奴隶,大力屯田,广设粮仓,有效解决北齐粮食危机,同时依法量刑,大力宣传汉文化。并亲征北讨库莫奚,北出长城,却敌千里。可惜高演在位时间仅二年。皇建二年(561年)高演去世,时年仅二十七岁。

高湛(537年—569年1月13日),即北齐武成帝,小字步落稽,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初受封长广郡公,高洋创建北齐后,天宝元年(550年)进爵长广王。皇建二年(561年),受遗诏即位,改元太宁。在位期间,宠信奸佞宵小,淫乱于朝廷之上,并肆意诛杀宗室以及大臣。一时间,朝政混乱,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北齐国势因此转衰。河清四年(565年),高湛传位于太子高纬,自为太上皇帝。天统四年(568年),因酒色过度而死,时年三十二岁,谥号武成皇帝,庙号世祖,葬于永平陵。

高纬(556年5月29日—577年11月),即齐后主(565年—576年在位),字仁纲,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五位皇帝,是南北朝有名的昏君。高纬即位时,北齐军队衰弱,政治腐败,尤其大致命伤是诛杀名将高长恭、斛律光,这使得北齐失去得以抗击北周侵略的有能将领,北周来攻,齐军大败,周军不久破北齐京师邺(今河北临漳)。北齐承光元年(577年),被诬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与北齐文襄帝高澄第五子高延宗等数十人皆被周武帝宇文邕赐死。北周大象末年,葬于长安北原洪渎川。

高延宗(544年―577年),北齐宗室,文襄帝高澄第五子,文宣帝高洋之侄,兰陵王高长恭异母弟,后主高纬的堂兄,高延宗是文襄帝高澄第五子,母亲陈氏,原是北魏广阳王的家妓。武定七年(549年),高延宗的父亲高澄去世,当时高延宗年幼,便由其叔父文宣帝高洋抚养。天保六年(555年)封安德王,历任定州刺史、司徒、太尉、相国、并州刺史。武平七年(576年),被部下拥立为帝,改元德昌。同年被周军所擒,承光元年(577年)与高纬一起被赐死。

高恒(570年8月9日―577年或578年11月),北齐幼主,北齐后主高纬之子,母皇后穆邪利,南北朝时期北齐后一位皇帝。高恒即位25日后,齐京师邺(今河北一带)沦陷,高恒等10余人骑马欲逃往南方的陈朝。高恒见北周大军紧追不舍,这身黄袍他也不敢穿了。便发布文书,将皇位禅让给驻守在瀛州(今河北省河间)的大丞相、任城王高湝。跟随高纬多年的心腹大臣高阿那肱与北周里应外合,使高恒、高纬一行数十人全被北周俘虏,北齐灭亡。建德七年(578)十月,高纬、高恒等人被宇文邕害死。

高绍义(?―580年),北齐文宣帝高洋第三子,北齐废帝高殷异母弟,母世妇冯氏。578年,北齐灭亡,高绍义逃往突厥,受到突厥他钵可汗爱重,北齐被灭后逃到北边者,都归高绍义管辖。578年,高保宁在营州奉高绍义为北齐皇帝,用武平年号,作武平九年。580年,北周派贺若谊劝他钵可汗交出高绍义,他钵可汗同意了,高绍义在和他钵可汗打猎的时候,被贺若谊所擒,带回中原,流放蜀地。高绍义之妃乃渤海封孝琬之女,自突厥逃归。高绍义在蜀,给封妃写信:“夷狄无信,送吾于此。”后高绍义竟死蜀中。

西魏文帝元宝炬(507年—551年3月28日),鲜卑族,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子,南北朝时期西魏第一位皇帝。元宝炬生于正始四年(507年),其父元愉反叛兵败后自杀,元宝炬兄弟几人也被幽禁在宗正寺直到宣武帝元恪驾崩后才恢复自由并重新编入宗室属籍,初任直阁将军,先后被封为邵县侯、南阳王,不久升任太尉、加侍中。永熙二年(533年),进位太保、开府、尚书令。元宝炬在位十七年。大统十七年(551年),四十五岁的元宝炬去世,葬于永陵,谥号文皇帝。

元钦(525年―554年),即西魏废帝,西魏文帝元宝炬长子,母为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南北朝时期西魏第二位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至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在位。同年十一月,尚书元烈谋诛安定公宇文泰,反被宇文泰处死。此后,元钦对此事常有怨言,联合宇文泰的女婿李基、李晖和于翼,欲诛宇文泰,结果被三人告密。登位第三年(554年)二月被宇文泰所废,立其弟齐王元廓。恭帝元年四月庚戌(554年),元钦被宇文泰毒死。元钦在位时期,宇文泰独揽朝政,与东魏多次激战。西魏军政多所革新。

拓跋廓(537年―557年),即魏恭帝(554年到556年在位),鲜卑族,汉名元廓,魏文昭帝元宝炬第四子,魏废帝元钦异母弟,西魏后一位皇帝,也是魏朝后的皇帝。大统二十年(554年)即位,去年号称元年,并且复姓拓跋。魏恭帝二年(555年),授予太学助教。魏恭帝三年(557年),掌握军事大权的宇文护废掉魏恭帝,立宇文觉为帝,建立北周政权,西魏灭亡。恭帝被封为宋公,不久被杀。

周文帝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泰掌权期间,对内团结各方,澄清政治,建立府兵制,以扩大兵源。形式上采取鲜卑旧八部制,立八柱国。对外立足关陇,争战东魏,蚕食南梁。奠定了其身后关陇政权一统天下及隋唐王朝强盛的基础。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去世。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帝,号其墓为成陵。宇文泰死后次年,其侄宇文护迫西魏恭帝禅让,由宇文泰子宇文觉即位天王,建立北周。

宇文觉(542年―557年),即北周孝闵帝(557年在位),字陀罗尼,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宇文觉称帝后为了亲自执政,与大冢宰宇文护发生冲突。宇文护于是与尉迟纲合谋废立之事,先设计诛杀乙弗凤,并使宇文觉身边没有侍卫;接着派贺兰祥逼迫宇文觉逊位,将他贬为略阳公并幽禁。不久宇文觉被宇文护杀害,年仅十六岁。天和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派遣蜀国公尉迟迥在南郊上谥宇文觉为孝闵皇帝,称其陵墓为静陵。

宇文毓(534年—560年5月30日),即北周明帝,小名统万突,代郡武川人,北周文帝宇文泰庶长子,母姚夫人,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二位皇帝,556年―560年在位。556年,孝闵帝宇文觉践祚,进位柱国、岐州刺史等,在地方治理很有政绩,深受百姓感激。次年九月,宇文护废黜孝闵帝,迎宇文毓继位。武成元年(559年),宇文毓以称王不足以威天下,故改称皇帝,建元武成。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毓被宇文护派人毒死,时年二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世宗,葬于昭陵。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祢罗突,鲜卑族,祖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生于同州武乡(今陕西大荔)。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武成二年(560年)至宣政元年(578年)在位。宇文邕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诸军伐突厥,五道俱进。因病诏停进军。六月,疾甚,还军长安,当月病逝,年仅36岁。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孝陵,传位长子宇文赟。

周宣帝宇文赟(559年-580年),字乾伯,鲜卑族,周武帝宇文邕长子,母李娥姿,南北朝时期北周第四位皇帝,宣政元年(578年)到大象元年(579年)在位。宇文赟即位后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肆装饰宫殿,且滥施刑罚,经常派亲信监视大臣言行。并杀皇叔齐王宇文宪,北周国势日渐衰落。大象元年(579年)禅位于长子宇文衍,自称天元皇帝,但仍掌控朝权。于全国大选美女,以充实后宫,次年病逝,时年二十二岁,谥号宣皇帝,葬于定陵。次年,杨坚废静帝(宇文衍)自立,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

宇文阐(573年-581年7月10日,《隋书》作581年7月9日),即周静帝(579年―581年在位),原名宇文衍,鲜卑族,周宣帝宇文赟长子,母天大皇后朱满月,南北朝时期北周后一位皇帝。大成元年(579年)正月,被立为皇太子。二月受父传位登基,改元大象。刘昉、郑译决定以杨坚为辅政大臣(后在李德林提议下成为大丞相)。大定元年(581年),被迫禅位于丞相杨坚,北周灭亡。宇文阐被杨坚降封为介国公。开皇元年(581年),杨坚派人害死宇文阐。宇文阐终年九岁,谥号静皇帝,葬于恭陵。

以上就是有亮点网(www.youliangdian.com)提供的关于南北朝历代皇帝顺序列表的内容,内容仅作为参考,不保证其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www.youliangdian.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2420.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www.youliangdian.com/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